您的位置:首页 > 走进循化 > 基本概况
自然地理
循化县人民政府:http://www.llqfya9.com    来源:    创建时间:2016/8/8 17:55:58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祁连山支脉拉鸡山东端,地处东径102°-102°49,北纬35°25-35°56′之间,东西长68公里,南北宽57公里,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东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甘肃省临夏县接壤,南临甘肃省夏河县和青海省同仁县,西靠尖扎县,北同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为邻。这里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祁连山支脉拉鸡山东端,四面环山,山谷相间,黄河流径其中,川道平衍,森林茂密,农田肥沃,牧草丰美。小积石山支脉-——达里加山位于境内东部,周毛卡山位于南部,郭毛喀山位于西南部。其中几座主峰:通布、德通波、当慈山、恰金峰、雷积山、古伟山、渥宝淇、达里加主峰等海拔高达4019米至4636米,一年四季景色各异,峻岭随时序而变化,春夏苍翠,金秋橙黄,冬雪皑皑,千秋万代雄视着人世间的风云苍桑。黄河北岸的小积石山更为奇特,山势东西延神,长约30公里,山峦叠嶂,绝壁千纫,上薄云天,下镇黄河,波浪滩绿洲擎托灵秀山峰千姿百态,民族风情园喜迎八方佳宾 。《循化志》述:“河北有层山,山甚灵秀,山峰之上立石数百丈,亭亭杰竖,竞势争高,远望参参如攒图之托霄上,其下层岩峭举。壁岸无阶,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而世士罕有津达者,因谓之积书岩,岸堂之内每时见神人往还,盖鹤衣羽裳之士,炼精饵食之夫耳。《禹贡》一书称:禹劈积石,导黄河自此始,沿流而下,直至龙门”。相传,在孟达乡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交界处的黄河峡谷,还残留着大禹劈山导河的遗迹,露出沃野一片,即今循化。数千年往矣,然而在索同坡黄河南岸有一巨石称“禹王石”,相传大禹导河时曾憩息其上而得名,后人为纪念禹王治水功绩,特在今积石山县大河家修建禹王庙。该地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积石峡。历来,封建王朝在峡口筑关建庙,屯兵驻守,称“积石关”。明、清两朝是西陲重镇河州卫所辖二十四关的第一关。清御史李玑有诗云:“地险天成第一关,岿然积石出群山;登临慨想神入泽,不尽东流日夜潺”。物换星移,人世沧桑,积石峡里,黄河汹涌澎湃,横冲直撞,两岸千纫绝壁,遮天蔽日,大有将崩欲摧之势。积石峡自古以来,是从兰州循黄河谷地通往青海的交通要冲。如今,积石关和清朝所建的禹王庙在无数次狼烟烽火,战乱灾荒的洗涤下已荡然无存,而险峻深邃的积石峡依然是甘青两省间的一道门户,巍然屹立控扼黄河,循大公路依山傍河,蜿蜒穿峡而过。黄河上游青海境内最后一座大型电站积石峡电站前期工程于2005年动工。

黄河,她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作为中华水塔之一的母亲河,她那浩荡不竭的河水,千百年来象乳汁哺育着循化这块土地。她从西邻尖扎县冲出古什群峡口,滚滚而来,横贯县境北部边缘,从积石峡波涛汹涌东向流出县境。年发电量51.4亿度的国家级大型电站-——公伯峡电站主体工程于20018月动工,第一台机组于20048月开始发电。黄河在县境内全长79公里,可分西、中、东三大段:西段,从隆务河口至赞卜户村,称古什群峡,又称拱北峡,因有奄古录拱北而得名,长18公里。中段从古什群峡口至清水乡马儿坡,俗称黄河川道,长41公里。东段从马儿坡至积石峡东口,孟达自然保护区关门林业检查站,又称孟达峡,长20公里。这两段峡谷十分狭窄,两岸悬崖峭壁,蔽目荫天,河中礁石暗伏,水流急湍,涡旋造浪,咆哮激荡,惊心动魄。自古以来,峡道中舟船不通,可谓咫尺天涯。俗传,孟达峡中有一处名为“野狐桥”的,两岸危峰兀立,巨石对峙,相距仅四、五尺,野狐遇有急难,一跃而过,十分惊险。确有:“黄河急流九道弯,唯有此处五尺宽;势逼野狐自由跳,咫尺天涯路遥遥”。之感。两峡的中段是黄河川谷,黄河两岸,土地平衍,阡陌相连,村庄错落,人烟稠密,是撒拉族主要聚居地区。大部分河面可借木洼,皮筏,船只横渡。但是,夏秋两季(每年6月至10月),因上游冰雪消融,雷雨过后易爆发洪水,这时河水最大流量可达每秒4410立方米,水深达9米多,不但渡河困难,近河沿低处的村庄和田地也有被侵淹之虑,寒冬季节,则水浅流缓,沙滩显露,漂冰冻合,河道弯曲处常结有冰桥,(计有哈大亥,乙麻目,马尔坡,专塘、木厂等处),冰厚1米左右,人畜均可通行。1986年后龙羊峡、李家峡、公伯峡等电站蓄水发电,水温升高,黄河冬不见冰。1970年,在县城西乙麻目渡口处建成了黄河大桥,1979年,在县城北河沿建成了积石黄河吊桥,两桥横跨黄河南北,既便利了境内外各民族人民的交通往来,又增添了自治县山河的壮丽。积石吊桥晚景诗一首:“五色群山裹青川,四面绿茵贯南北,铁索悬空堑通途,皮筏木洼不回首。夕阳西下立桥半,涡漩驭浪目晕眩,涛声倦鸟同共鸣,落日晚霞齐增辉”。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2002 8月重建宽12.5米,长313米的乙麻目黄河大桥,2004年修建宽16米,长518米的积石黄河大桥,不仅方便了群众,又为开发河北滩奠定了基础。

除上述大山和黄河外,自治县中部还有逶迤起伏的孟达山,唐赛山,乌土斯山等山岭,以及由山谷中的溪流泉水汇集而成的东部清水河和西部的街子河两条主要河道。这许多山川河流构成了整个循化地区多山多沟的自然风貌。在全县总面积中,山岭面积占73.2%,丘陵和河谷平地只占26.8%,山岭的地质构造主要是坂岩、砾岩、千枚岩、石英岩、花岗岩及第三纪的红砂岩和第四纪的黄土构成。总的地形是南高北低,海拔1780--4636米,相对高差2855米,县境地貌系中海拔山地。北邻为黄河川道,中部与东北部为低山丘陵,南部为中高山区。黄河宽谷地带向南海拔逐渐升高,垂直差异明显,根据地表形特征,由地到高可分为河谷,中东部中地山,中西部中高山,南部高山四种地貌类型。

1)河谷地区,俗称川水地区,包括黄河两岸和清水河、街子河段的低位川水地带,川道平衍,海拔1840-22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8.5°-10°,无霜期220天,年日照时数2680小时。是河道不断下切后形成的河漫滩,由一级阶地和二级阶地组成。土壤多系红粘土,土层较厚,土质肥沃,适宜于麦类作物和各类瓜果、蔬菜生长,一年可两熟,占全县总面积的17.5%,是粮、果、菜的主要产区。

2)中东部中低山,俗称浅山地区,包括道帏乡娘藏山、北山、加仓山,白庄乡来塘山、尕拉山,清水乡唐赛山,街子乡孟达山、乌土斯山,文都乡抽子山等地及中间沟谷和缓坡地带,占全县总面积的40.2%,海拔2200-32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67℃,无霜期180天,土壤多系粟钙土和灰钙土。多为耕地,一年一熟。干旱少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近几年来退耕还林还草,使水土流失有所缓解。

3)中西部中高山区,俗称脑山地区,包括起台沟,白庄夕昌沟,文都中库沟、相玉沟,尕楞乡尕楞沟、比塘沟,建设堂沟的高位地带,占全县总面积的23.1%,海拔2200-41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45℃,无霜期120天。是天然次生林区,有乔灌木混交,针阔叶错杂的纯灌木林,土壤为山地黑钙土及森林灰褐土,适宜种植耐寒作物,植被较好,适宜种植青稞、洋芋、油菜,有利于发展农牧业。

4)南部高山,位于县境南部的高山地区,包括岗察乡卡索、苏化,岗察地区地形山峦起伏,海拔3600-4635米之间,年平均气温0.2℃,无霜期80天,牧草生长季142天,全乡草地面积54.69万亩,可利用面积53.4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9.2%,是青海东部海东地区唯一的纯牧业乡,有广阔丰美的草原,是优良的天然高山牧场,在东部农业区可领略和享受多彩绮丽的草原风光。

上述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县境内独特的气候。由于黄河流贯全境,四周又多是高山,大西北干燥的季节风相对来说不易侵入,黄河上空蒸腾的水分增加了空气中的湿度。形成了高原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不甚寒、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悬殊。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春季十年九旱,多东南风,夏季雷暴雨,冰雹频繁,从黄河沿岸到南部山区,海拔逐渐升高;随之光、热、水垂直变化也很明显。境内最高气温为34.1℃(1988628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9.8℃(1961117日)。年平均气温平均8.5℃。昼夜日较差大,县气象局年平均日较差为13.4℃,在作物生长季(3-10月)内,月平均日较差为10.9-14.5℃。全年降雨量264.4毫米,南北差异很大,分布不匀,主要降水量集中在6-8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3.5%,此时雨热同季,对农作物、森林和牧草生长发育十分有利。但3-5月降水量仅占16.2%,加之气温回升快,蒸发迅速,土壤流失严重,往往造成春旱,对农作物出苗生长不利。9-11月降水量占19.9%,对黄河沿岸晚秋作物生长和山区蓄水保墒有利。黄河沿岸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2206.4毫米,是降水量的8.2倍。3-9月份较大,均超过200毫米。又因为县境地处中纬度内陆高原地区,具有高原气候特色,太阳辐射强,年辐射总量为532.1 kJ/cm2至在596.78 kJ/cm23~8月的辐射量约占全年的62%9至翌年2月辐射量约占38%,境内晴天较多,气候干燥,日照丰富。积石镇地区年平均阴雨日114天,晴日251天,年日照时数2683.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1%。因此,春、夏、秋三季,全县万象更新,植物繁茂,草木苍翠,青山碧野,柳绿花红,麦浪如海,瓜果飘香。由于春季干旱、秋季多雨的现象,同时有“干循化”之称。但随着各项水利设施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间,公伯峡电站的修建,人工降雨等措施,使这一现象逐渐有所改变。